2023年底保險業「資本分層」上路 籌資能力大增
【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2023-12-21
為了讓保險業提前適應ICS資本制度,金管會將目前RBC(風險適足率)的自有資本,改分為三層資本,2023年底上路,等於保險業2024年三月申報2023年RBC時就需適用;業者說,資本分層新制上路,可讓業者發行次債規模大增,有助業者籌資能力。Read More »2023年底保險業「資本分層」上路 籌資能力大增
【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2023-12-21
為了讓保險業提前適應ICS資本制度,金管會將目前RBC(風險適足率)的自有資本,改分為三層資本,2023年底上路,等於保險業2024年三月申報2023年RBC時就需適用;業者說,資本分層新制上路,可讓業者發行次債規模大增,有助業者籌資能力。Read More »2023年底保險業「資本分層」上路 籌資能力大增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23年12月20日電】2023-12-20
中國人壽今天舉行「凱基人壽更名儀式」,宣布明年將以新姿態出發,2024年1月1日正式更名為凱基人壽,中華開發金控暨凱基人壽董事長黃思國強調,客戶保單的權利與義務皆維持不變。Read More »中壽明年1月更名凱基人壽 客戶權益不變
【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吳欣恬/台北報導】2023-12-19
對於有壽險業者建議「死利差互抵準備金」可轉列自有資本,金管會保險局回應,「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是屬於保戶,不應放到自有資本項下;過去有例外適用的壽險業者,是淨值為負的問題保險公司或承接公司;還在正常經營的業者,大股東應該善盡增資責任。Read More »壽險死利差互抵準備金》金管會保險局拒放寬:僅適用問題保險公司
從「負債」項目轉列入「自有資本」 助RBC提升
【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吳欣恬/台北報導】2023-12-19
二○二六年壽險業將因應國際會計準則第十七號公報(IFRs17)及新版清償能力(ICS2.0)兩大制度接軌;對此,有壽險業者建議,「死利差互抵準備金」可從「負債」項目轉列入「自有資本」,藉此讓壽險公司充實資本、有利於RBC(資本適足率)提升。但金管會已拒絕此建議。Read More »因應雙接軌 壽險業盼放寬死利差互抵準備金
【工商時報/戴瑞瑤、魏喬怡/台北報導】2023-12-12
新光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宏泰人壽正處熱鍋上,力拚年底前資本適足率(RBC)拉上法定標準200%,卻不幸遭遇11月新台幣急升「亂流」。保險局局長施瓊華11日表示,若年底三家壽險有未達到RBC,將視其改善計畫達成的努力情形,適度給予緩衝改善期。Read More »新台幣驟升 三壽險RBC堪憂
【中央社/記者謝方娪/台北11日電】2023-12-11
今年6月底有3家壽險及1家產險RBC(資本適足率)未達法定最低門檻200%,金管會今天表示,3家壽險目前還在努力中,其中有1家預估今年底有望回升至200%以上,至於產險業目前自結RBC已全數過關。Read More »產險業自結RBC全過關 1壽險年底有望回升達標
【經濟日報/記者楊筱筠/台北即時報導】2023-12-11
新台幣11月、12月升值力道擴大,衝擊壽險業匯兌損失增加。立委羅明才今(11)日質詢指出,國內還有哪幾家保險業虧損?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回應,目前產險業RBC已經回到200%法定水準,壽險業的確仍有公司虧損。Read More »三家壽險業積極調體質 保險局:有一家 RBC 預估應已達標
【經濟日報/記者楊筱筠/台北即時報導】2023-12-11
金管會9月連發四道函令,要求新光金控以及新光人壽履行70億元現金增資承諾,新壽將一年內分次發行,首次新增15億元年底前應該可入帳。惟新壽11月虧損又受到匯兌損失虧損擴大。新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今(11)日指出,將觀望新壽增資進度,假設年底增資15億元進來後、RBC 達到法定標準,這一塊當然沒問題,但過去承諾的70億元「歸承諾」。Read More »新壽先增15億 保險局:將檢視 RBC 惟70億承諾歸承諾
【中央社/記者張璦、謝方娪、蘇思云、潘姿羽/台北11日電】2023-12-11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11月急升,匯兌損失導致部分金控單月獲利落入衰退,合計14家上市金控11月稅後虧損新台幣48.12億元,為全年首見;累計前11月稅後淨利3598.57億元,年成長16.14%。Read More »匯損衝擊 14家金控11月轉虧逾48億元全年首見
【工商時報/戴瑞瑤、魏喬怡】2023-12-06
壽險業將於2026年接軌「會計大魔王」IFRS 17與ICS 2.0,市場關注全體21家壽險公司到底要面臨多大的增資壓力?金管會主委黃天牧6日首度透露,「之前很多人說壽險業要有上兆的增資金額,我在這裡說『不可能』。」Read More »壽險接軌會計魔王增資壓力上兆元 黃天牧: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