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支實付亂象 2/壽險業商品轉型面臨的四大挑戰 想賣保障型通路不買單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2024-01-09
實支實付醫療險因金管會即將改革而掀起停售潮,金管會推動改革的本意是,為因應接軌IFRS17(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公報)及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壽險業必須拉高保障型比重,才能減緩衝擊,但是保險商品結構的轉型需要時間,並非一蹴可幾,在調整過程中,壽險公司也將面臨四大挑戰。Read More »實支實付亂象 2/壽險業商品轉型面臨的四大挑戰 想賣保障型通路不買單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2024-01-09
實支實付醫療險因金管會即將改革而掀起停售潮,金管會推動改革的本意是,為因應接軌IFRS17(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公報)及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壽險業必須拉高保障型比重,才能減緩衝擊,但是保險商品結構的轉型需要時間,並非一蹴可幾,在調整過程中,壽險公司也將面臨四大挑戰。Read More »實支實付亂象 2/壽險業商品轉型面臨的四大挑戰 想賣保障型通路不買單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2024-01-09
金管會說要改革實支實付醫療險,落實損害填補原則,但怎麼改都還沒講,市場就掀起搶購潮,搞到多家壽險公司相繼宣布停售副本理賠的實支險,也有公司從嚴核保,一時之間大家好像都怕防疫保單風暴再現,為什麼實支險會引發亂象?Read More »實支實付亂象 1/金管會推醫療險改革 意外「引爆」實支實付之亂 亂象根源出在哪?
遇利差逆風,去年前11月跌破22兆元
【工商時報/戴瑞瑤】2024-01-08
台美利差仍大,又遭遇新台幣升值逆風,使2023年11月底壽險海外投資跌破22兆元至21.91兆元,不計入外幣保單的海外投資金額前11月僅增加4,212億元,凸顯因避險成本太貴,海外投資明顯放緩。Read More »避險太貴 壽險海外投資減速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2024-01-04
2023年六大壽險公司最熱銷保單各是哪些?富邦人壽2023年4月宣布,睽違逾十年後重新推出分紅保單,為大型壽險公司首見;據了解,2023年富邦賣得最好的一張分紅保單「美富紅運分紅終身壽險」,銷售金額突破百億元、創下首張分紅保單名列「百億神單」的新紀錄。Read More »六大壽險去年最夯保單曝光 2024年這些產品將成主力
【工商時報/傅沁怡】2024-01-02
壽險投入公共建設熄火,財政部最新統計,2023年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僅簽約兩案,金額合計112.7億元,件數是近四年最少,金額創五年新低。官員分析,主要是保險業對收益率要求高,加上防疫保單後遺症。Read More »壽險投入公建資金 創五年新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7期/許仲博】2024-01-01
國際會計制度準則本身是原則性的規範,主管機關與保險公司在討論後,已研擬一套因應的法規,在未來的平行測試中,亦會再根據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為穩健經營,保險公司商品轉型是必然,保險業務員應多強化保障型商品相關專業,同時更留心客戶未來是否會面臨保障缺口的潛在風險。Read More »簡仲明:接軌國際會計制度及商品結構轉型,是壽險業兩大挑戰
兩大利空夾殺 前11月盈餘縮水幅度擴大
【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陳美君/台北報導】2023-12-29
受11月新台幣匯率狂升、避險費用暴增等兩大不利因素影響,壽險業11月稅前大虧664億元,為史上第二慘,累計前11月稅前盈餘縮水到1,130億元,年減幅擴大到48%。因12月新台幣匯率持續升值,市場憂心全年壽險業獲利恐將失守千億元關卡。Read More »壽險業上月大虧664億 今年獲利恐失守千億大關
【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2023-12-28
11月美元對台幣驟貶3.6%,再加上避險費用再度走揚到329億元,兩大利空讓11月壽險業淨匯兌損失一口氣暴增到849億元,是上月56億元的15倍,累計前11月淨匯兌損失(指匯兌成本)擴大到1712億元,飆史上同期新高。Read More »避險費用衝破3000億元 前11月壽險淨匯損1712億飆新高
【工商時報/魏喬怡、戴瑞瑤、陳欣文】2023-12-28
金管會擬推出實支實付醫療險新制,保險公司開首槍停賣,保誠人壽28日下午宣布停售實支實付保險,引發搶購潮。保險局主秘古坤榮28日指出,實支實付醫療險改革事宜研議中,若發現保險公司有以此為訴求而有不當招攬情事,會予以議處。Read More »首家壽險停售實支實付險 金管會緊盯
【中央社/記者謝方娪/台北28日電】2023-12-28
金管會研擬改革實支實付醫療險,防堵靠保單賺錢亂象。通路盤點市面上有7家壽險公司實支實付醫療險還接受副本理賠,其中台新人壽及遠雄人壽目前接受當第3家,但不排除業者調整政策可能,投保前應和保險公司確認。Read More »金管會將改革實支實付醫療險 掀末班車搶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