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設外匯準備金 三贏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邱金蘭/台北報導】2011-12-19
金管會專案小組正研議壽險業外匯變動準備金制度,壽險業者表示,採外匯變動準備金取代避險,一年可以多賺七、八百億元,也可解決負利差問題,對國家稅收、對產業發展、對投資人都有利,是三贏的政策。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邱金蘭/台北報導】2011-12-19
金管會專案小組正研議壽險業外匯變動準備金制度,壽險業者表示,採外匯變動準備金取代避險,一年可以多賺七、八百億元,也可解決負利差問題,對國家稅收、對產業發展、對投資人都有利,是三贏的政策。
【工商時報/記者陳欣文/台北報導】2011-12-18
依據內政部資料,民國99年台灣民眾平均餘命已達82歲,高齡化正式來到。但因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讓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高居國人死亡前10名。專家建議民眾應同時規劃住院和重大疾病醫療雙核心保障,才能打造完整的醫療防護網。
【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2011-12-16
據透露,金管會昨天上午邀集國內壽險業者、會計師等代表,針對設立「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制度」召開閉門會議,進行意見交換;該方案金管會預計在今年底拍板定案,且於明年起開始實施。
【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2011-12-16
針對保險業「資本適足率」計算股票未實現損益,金管會昨天召開委員會通過,如果保險業投資股票有未實現損失,可以採取「評價日的前半年個股之每日收盤均價」(即下半年均價);金管會強調,這比壽險公會建議的「打折認列」更為合理。壽險業者對該調整措施,表達正面態度。 壽險業者向金管會提案,讓股票投資的未實現損益,在計入資本適足率的時候可以打折認列,以減輕業者增資或賣股壓力。儘管金管會未通過上述這項建議案,但另提出「評價日的前半年、個股之每日收盤均價」計算方式。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陳怡慈∕台北報導】2011-12-16
金管會委員會昨(15)日通過明(101)年人身保險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10年期以上新台幣保單利率不變,其餘調降2碼(0.5個百分點);美元保單則調降2到3碼,明年7月1日起生效。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陳怡慈∕台北報導】2011-12-16
金管會委員會昨(15)日通過保險業資本適足率(RBC)暫行措施,保險業可依前半年均價認列未實現損失,以降低台股低迷對保險業的衝擊。這項措施僅適用今年RBC計算,有助保險業賣股壓力減半,對減緩台股年底前五、六百億元的潛在賣壓。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2011-12-16
金管會昨(15)日召開壽險業外匯準備金公聽會,會中達成共識要建立外匯準備金制度,但會計帳列於「負債」或「股東權益」項下,仍需要進一步研議相關機制及配套。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2011.12.15
壽險業要外匯準備金制度,長期關注此議題的金管會委員劉啟群昨(14)表示,「要不要背離國際潮流?會計科目擺哪好?」為此案兩大核心議題。
不少業者反映中央銀行也是以外匯準備金方式避險,「為什麼央行可以,保險公司不行?」劉啟群表示,業者老喊外匯避險成本高,金管會也很無奈。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2011-12-15
保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公聽會今(15)日上場,不願具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代表指出,外匯準備也是強化責任準備的一種,可彌補壽險業責任準備金實際提存不足的窘境。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陳怡慈/台北報導】2011-12-15
金管會今(15)日將舉行「研商保險業建立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公聽會,業者強力呼籲建立外匯準備金制度,以免保險業每年白白浪費七、八百億避險成本,簽證會計師也跟業者站在同一陣線,金管會面臨強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