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安聯人壽 拚躋身業界五強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2020-09-12
    保險巨擘德國安聯集團(Allianz)1999年8月跨足台灣市場以來,早已成為國內投資型保單的領導品牌,近年更在數位轉型、打造第二核心業務健康險等,持續展現活力與創意。

    台灣的安聯人壽滿21歲了,安聯人壽總經理林順才談及21歲的企業生日願望:「用FYP(初年保費)算,未來三年要在台灣前TOP 5。」

    國內目前含中華郵政公司壽險處在內,共有22家壽險公司。壽險公會統計,今年上半年的初年保費收入前七大壽險公司依序為:國泰、富邦、南山、新光、台灣、中國、安聯。

    林順才表示,他自己有在評估,「坦白講,國泰、富邦、南山、新光,這些壽險都太大了,不是未來幾年可以catch up(追得上),但在此之外,趕上台灣人壽跟中國人壽不是沒有機會」。

    林順才解釋,像台灣人壽,通路結構與安聯人壽類似,也是以自家公司的業務員加銀行為主。台壽的業務員大概8,000人;中壽1萬多人,中壽的銀行保險其實還好。這兩家公司過去賣很多利變型商品,在金管會嚴管下,利變型商品愈來愈難做,所以安聯相對會有一些機會。

    德國安聯集團1999年從英國鷹星集團(Eagle Star,已併入蘇黎世集團)手上買下50%的統一人壽(安聯人壽前身)股權,同年8月10日改選董監,開啟德商安聯經營台灣壽險市場的序幕。21年下來,安聯人壽已發展成安聯集團持股將近100%的子公司,更是台灣市場的投資型保單領導品牌。

    主打附約 滿足保戶需求
    長期仰賴投資型保單的單一業務引擎,難免有風險太過集中的疑慮。

    林順才去年開始打造第二業務引擎,也就是健康險,截至目前成效頗佳,讓林順才更加放膽制定具有企圖心的目標:「未來五年至2025年,安聯的健康險初年保費收入,平均每年至少要成長30%;市占率要從目前不到1%擴增到5%。」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整體壽險業健康險初年保費收入年增11.1%,安聯人壽年增49.1%,為業界平均值4.4倍。與去年下半年相比成長50.6%,為業界平均值的2.4倍,表現相當亮眼。健康險在台灣已是成熟且高度競爭的商品,安聯繳出好成績,除新冠肺炎疫情推波助瀾,另外就是差異化策略運用得宜。

    林順才說:「我們的健康險跟別家做法不一樣。」他指出,首先在商品型態方面,主打附約而非主約。安聯目前有20張健康險附約、五張健康險主約,附約的保障項目廣含住院、手術、失能、癌症、重大疾病等;給付型態則是日額型、實支實付型都有。

    附約的保費比較便宜,選擇性又多。安聯目前共有105張主約,可搭配健康險附約的主約有57張,20張健康險附約已可滿足絕大多數保戶的健康保障需求,這也是德國母集團倡導的理念:We secure your future(守護客戶未來)。

    安聯的健康險差異化路線,除商品型態以附約為主,銷售面也有獨特之處。「有點像讓客戶去無人商店買東西,要什麼自己拿」。安聯在2016年7月推出給業務員使用的數位銷售利器「安聯i探索」,這個安裝在iPad上的App,旨在提供客製化的商品組合,可即時速算保費。

    數位助攻 App變銷售利器
    安聯要透過「數位助攻,讓健康險從差異中勝出」。業務員透過安聯i探索銷售健康險,可當場組合出客戶想要的保障方案。保額一調整,電腦立刻算出保費;還可一次秀出全部的健康險商品,讓客戶自己滑,已經購買的就刪除,此舉除能提升效率,還有更大的好處,客戶原本隨口所講的投保預算在客戶參與操作後,實際投入的預算就有了加碼的空間。

    理賠是安聯建構健康險差異化路線的第三隻腳。為讓業務員養成良好的銷售習慣,由林順才發想、安聯集團亞太七個地區(台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一起開發的業務員績效管理與客戶關係管理App「安聯i效率」,其理賠功能預計年底上線,將大幅提高健康險的理賠效率。

    林順才表示,壽險同業可能把數位理賠定位成讓客戶自己透過App申請,安聯則是細緻化區分。理賠程序簡單或理賠金額較小者,開放客戶直接透過App申請;程序複雜或金額較大者,例如健康險,由業務員協助處理。

    林順才說,健康險理賠,客戶第一個問題通常是「到底有沒有賠」,健康險是相對複雜的商品,較難期待客戶自己操作,最好是有一個好用的工具,讓業務員在第一時間帶著到客戶那裡或到醫院即時提供服務。

    他說,有關可不可以賠、賠多少錢、需要哪些單據等,這些都建構在安聯i效率底下的客戶關係管理服務,主旨是要滿足客戶的需求,讓客戶的保險金快速入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