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名家觀點】銀行保險轉型 勢在必行

    【經濟日報/彭金隆】2020-10-16
    2001年金控法打開我國銀行保險(bancassurance)大門,銀行憑藉客戶的信任以及對金流資訊的掌握,加上長期低利率的驅動,2009年銀行保費收入就已超越保險業務員成為壽險最大通路,銀行保險蓬勃發展更是推升壽險資產大幅成長的關鍵。

    但近年壽險業面臨利差損、市場及匯率風險等威脅,且為2026年IFRS 17與ICS接軌準備,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與商品結構逐步進行大幅調整,以銷售儲蓄型保險為主的銀行通路首當其衝,今年開始業績與佣收均有明顯跌落,並極有可能成為常態,且目前銀行本身也正面臨純網銀挑戰與數位變革,在外部與內在環境的快速變化之際,銀行若想持續保有優勢,銀行保險經營模式與觀念的轉型勢在必行。

    IFRS 17與ICS規範促使壽險公司商品結構大幅調整,作為下游的銀行,勢必也會受到上游壽險業變革之影響。在新會計制度與資本規範下,壽險商品朝向低保證、高保障、低風險與短期間等四大方向發展日趨明顯,未來的市場主流保險商品,有許多是與現行銀行通路的優勢背離的,銀行保險商品策略如何應對須即早因應。

    其次,銀行保險必須配合客戶需求轉型,根據RGA再保2019年全球銀行保險業務調查報告顯示,壽險、重疾癌症長照險、信用相關保險與儲蓄投資險是銀行保險前四大險種,銀行保險產品兼具儲蓄與保障多元化的趨勢非常明確。但過去國內銀行保險銷售的主力,仍以銀行獲利為中心的儲蓄投資險為主。隨銀行保險業務日趨成熟,客戶要求提供完整風險管理服務需求將大增,銀行必須轉型成為以客戶需求為中心(customer-centric)的產品提供者。

    銀行保險產品朝多元化轉型,強化保障型商品以滿足客戶完整風險管理需求,是銀行未來必走之路。但目前銀行受限於營業時間、營業場所性質、人力結構與保險專業程度等,要大步跨入保障險領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但如不積極調整,除將逐漸喪失銀行保險的經營利基,也不利於客戶長期信任關係的維持。

    目前銀行雖努力進行數位化與行動化轉型,但銀行保險的數位進展卻很緩慢,不論在數位工具使用或數位化程度上都相對偏低,未來該如何應對網路或數位銀行發展趨勢,找出延續銀行保險業務的方法,至今仍未見有效的解決方案。隨著客戶造訪實體分行的次數愈來愈少,線上互動愈來愈多,原本高度依賴實體銀行的銀行保險,會逐步喪失人際互動所建立的信任與銷售優勢,未來如何強化分析客戶資料探索保險需求能力、發展緊貼客戶數位體驗的保險商品與交易流程、以及研發保險銷售與服務數位化工具等,都是邁入數位銀行保險(e-bancassurance)轉型的可行方向。

    面對消費者、銀行業、壽險業以及大環境的改變,長期以來只把銀行保險視為通路的觀念也要調整。因為一旦限縮在通路觀點,眼中自然只有佣金收入而不會完整考量客戶的風險需求,銀行保險如要走更長遠的路,必須將銀行從賣保單的通路,拉升到以提供完整風險管理服務的層次自許,讓消費者獲得更完整的金融服務,以符合客戶與銀行長遠的共同利益。銀行保險不僅是通路,未來更應該是一種服務。

    (作者是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銀行保險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