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實支實付亂象 2/壽險業商品轉型面臨的四大挑戰 想賣保障型通路不買單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2024-01-09

    實支實付醫療險因金管會即將改革而掀起停售潮,金管會推動改革的本意是,為因應接軌IFRS17(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公報)及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壽險業必須拉高保障型比重,才能減緩衝擊,但是保險商品結構的轉型需要時間,並非一蹴可幾,在調整過程中,壽險公司也將面臨四大挑戰。

    商品結構偏重儲蓄型跟資產負債不匹配,是國內壽險業兩大結構性問題,IFRS17及ICS上路後,這兩個問題若未改善,壽險業損益、淨值隨市場狀況波動情況將更加劇,為協助業者順利接軌,金管會已給業者15年緩衝期。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去年底在「保險業接軌二制度之保險商品結構轉型經驗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接軌不只是讓業者2026年能夠平穩轉換制度,還要思考如何協助業者轉型到合適的商品結構及能夠獲利的投資架構。

    在商品結構轉型方面,黃天牧也表示,會檢討現行保障型保險商品的獎勵機制,針對業者銷售接軌兩制度具有高「保險合約邊際利潤(CSM)」的保險商品,例如傷害險、健康險、保障成分較高或繳費期間較長的人壽保險等保障型商品,提供監理上相關誘因。

    拚接軌 壽險業多賣保障型商品較有利
    為什麼接軌兩大制度後,壽險業要多賣保障型、少賣儲蓄型商品,才比較有利?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說,因應IFRS17及ICS,壽險業如果要照顧資本適足率、財報要漂亮,就要賣CSM高的保單,這通常在保障型保單容易看的到。
    他說,現在壽險業「保費收入」這個科目最多,賣保單收到多少錢都列保費收入,以後叫做「保險收入」,儲蓄型的保費就不列保險收入,就像銀行收了存款是負債、不是收入的概念一樣。國外有些保險公司實施IFRS17後,保險收入就縮小很多,跟過去很有大不同。

    金管會官員表示,「保險收入」增加,才有助保險業的獲利。壽險業者也清楚因應接軌,保險商品結構必須轉型,但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不少。

    首要挑戰,銀行通路未必照單全收

    首先是通路的挑戰。彭金隆說,過去銀行通路偏好銷售儲蓄型商品,保險公司未來想轉型賣的險種,銀行不見得會照單全收。

    對銀行理專來說,較熟悉的是跟投資理財有關的儲蓄型商品,對於較為複雜的保障型商品相對不了解,如果要賣醫療險等保障型商品,勢必要投入訓練等成本,銀行可能也不太願意,畢竟銀行通路可以賣的理財商品很多,不是只有保單。

    未來壽險公司必須加強跟通路的溝通,尤其是一些特別仰賴銀行通路的公司,通路如果不配合,商品結構轉型將無法成功。

    各壽險公司的通路結構不太一樣,面臨的挑戰也不同。中華信評負責保險業的分析師謝雅媖說,規模較大且對通路掌控度較高的公司,可以透過自有業務員通路或集團內的銀行通路,配合調整策略。

    但一些對通路掌握度不高,例如較依賴銀行通路的壽險公司來說,以往靠銀行大賣利變或儲蓄型保單,未來就需要更多的調整。

    一家中小型壽險公司高層說,純保障型商品會有詐保等風險,上個月還傳出保險業務員勾結中醫詐保案,我們直營通路(保險業務員)太小,可能還是得靠銀行通路,因此會在原有兼具儲蓄、保障及傳承功能的利變型保單上,加重保障成分,她認為,這類商品還是適合銀行銷售。

    另一家大型壽險公司高層則說,創新通路是壽險業另一種選擇,像是以賣旅平險、健康險等保障型商品起家的新保經代通路,未來較能配合壽險公司逐步走向銷售保障型商品。

    除此,也會有一些異業結合的創新通路,像是金管會日前核准的試辦案件,富邦產險可以透過台灣大哥大APP賣旅平險、登山險及海域險,這也是未來壽險業商品結構轉型,突破通路挑戰的另一個選擇。

    一位保險學者說,過去通路會以創造營收高的商品為優先考量,但這類商品可能不利保險業的清償能力、讓體質變差未來壽險公司也要重新思考,「不能通路要什麼就餵什麼」。

    第二個挑戰是,保費收入減少的流動性考驗
    過去一年多因利率走升,美元存款等其他理財商品,收益率高於利變壽險等儲蓄型保單,很多保戶解約把資金投入債券等收益更高的商品,還一度導度壽險業「入不敷出」,保費收入不足支付保險給付、解約等支出,產生流動性問題。

    保障型商品不像過去類定存等儲蓄型商品,有大量吸金效果,保費收入將減少,如何管理現金流就是新的考驗。

    一位壽險業高層說,過去一年每家都面臨現金流問題,當保費收入不足支應支出,沒現金時就要處分手上的資產,甚至有些得折價賣出,來應付流動性。

    謝雅媖表示,她對壽險業整體流動性不會太擔心,台灣市場流動性不太會有問題,不過,壽險業現金流沒有之前充裕,流動性的緩衝、投資可運用空間的確會受限,例如資產處分時間如果因此提前,投資處分利益就有可能減少。

    第三個挑戰,面子跟裡子的取捨

    高CSM的保單累積愈多,保險收入可以增加,有利壽險業獲利,但保費收入可能沒那麼漂亮,如何取捨「面子(保費收入)、裡子(獲利)問題」,也考驗壽險公司。

    少賣儲蓄型保單,用力賣高保障型的健康險、壽險,也許保費收入不多,但整體保單獲利率是有所改善的,謝雅媖說,在轉型過程中,有些公司仍希望維持一定的量(保費收入),但「量」大不見得代表累積的「價值」(新保單契約價值)就大。

    謝雅媖說,有些公司在有些階段會覺得「面子」很重要,但有公司會認為「裡子」更重要,沒有說那個策略好,如何求取平衡,要由各公司自行衡量。

    第四個挑戰,商品設計與精算能力

    保障型商品符合保險的本質,但詐保、道德風險等,也將考驗保險公司商品設計、精算及核保理賠的能力。

    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業主持會計師李逢暉說,未來在商品設計人才、數據的累積跟蒐集,將更顯重要。

    一位壽險業高層也說,以往一年期健康險大部分都是「保證續保」,宏泰人壽薰衣草醫療險調高費率爭議後,主管機關要求以後要調費率,須事先通知到每位保戶、而且要送保險局核可。

    她說,要通知到所有保戶的困難度很高,以後「保證續保」的健康險可能會轉成「非保證續保」,但沒有保證續保,消費者購買意願可能受到影響,未來保單設計如何更吸引民眾,也考驗壽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