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經濟日報社論/「監理寬恕」是壽險淨值衰落源頭

    【經濟日報/社論】2022-08-01

    今年以來保險產業衰事連連,先有防疫險理賠導致產險業被迫增資度過難關,最近又發生國際利率上升造成壽險業股東權益驟減。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6月壽險業淨值竟比去年同期減少52%,其中甚至有三家業者淨值比低於3%,即將觸及「資本不足」的警示水準。

    保險業今天面臨的淨值問題與金融市場變化與國際會計準則改變有關。不過追根究柢,負責保險監理的金管會恐怕也脫離不了干係。金融市場隨著政經局勢起伏,必然帶來各種利率與資產價格波動,而這些年一連串國際會計準則改革就是為能及時反映這些變動對企業營運價值的影響。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過去三年對壽險業海外投資極為有利的低利率環境,終因疫情引發的通膨壓力,逼使美國聯準會今年開始發動快又猛的拉高利率政策。快速上升的利率立刻對台灣以持有長債為主的壽險業造成巨額的估價損失。

    面對資產價值折損,壽險業者依據自身選擇的會計政策分類,部分反映在特定資產項目調整,遂形成財報巨額的淨值減損。最近媒體臆測南山人壽淨值跌破千億,市場擔憂其最大股東潤泰集團投資嚴重虧損,使得股價跳空跌停而引起大眾對壽險業財務健全與否的關注。

    社會對壽險業的信心危機,立刻引發金管會與公會的澄清,強調壽險公司淨值並不能「公允」的反映財務現況;利率上漲雖對持有長天期債券造成折損,但也會降低更為長期的保單負擔成本。兩者相抵後,壽險公司淨值並不如財報淨值所示般的糟糕。在2026年實施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IFRS 17)後,利率變動同時對壽險公司資產與負債記錄影響,目前因單邊價值波動造成失真的財務狀況就不復存在。

    金管會對壽險公司淨值問題的解釋,正好說明政府過去處理國際會計準則調整的權宜性考量;金管會因壽險業利差損問題,「監理寬恕」地選擇在當時有利於壽險公司的方式導入會計新制,卻忽略多變市場環境也可能帶來不利壽險公司淨值的後果。金管會若能兼顧資產與負債價值變化的衡平性,逐步導入新會計準則,那麼今天就不會出現壽險公司財報失真,誤導市場認知而造成投資人的困惑。

    在利率走跌環境下,壽險業近幾年受惠於提供比銀行更有競爭力的儲蓄險產品,使獲利暴增、資產快速膨脹,而稀釋過去困擾業者濫發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問題。可是當利率走勢改弦易轍,壽險業就必須承擔淨值巨額減損的困境。目前看來,年底以前國際利率仍處上升趨勢,壽險業淨值夢靨仍將揮之不去,而金管會的解釋能否平息投資人焦慮也在未定之天。

    金管會可能會以壽險業資本適足率(RBC)並未受到淨值不穩定的嚴重影響,以安定社會人心。然而「魔鬼藏在細節裡」,了解RBC背景就知道,台灣過去在落實保險業的資本監理過程亦有權宜做法。如果今天RBC的變動與以偏差方式計算出的淨值關聯性不大,就更足以說明壽險業財務資訊的不透明。

    未來幾年國際金融環境仍會巨幅波動,金管會如果不能及時改正壽險業者財報失真問題,將不僅困擾投資人更對金管會的審慎監理不利。財報正確反映企業經營現狀是會計制度的基本要求,而財報失真卻得靠人為方式重新詮釋就失去其傳遞企業經營訊息的角色。金管會應該正視易受金融環境波動影響的企業財報,尤其是壽險業。

    我們不能等到2026年才得知壽險業較為正確的財務資訊,但政府也不宜立即要求業者立刻全面變更會計揭露方式。值此壽險業將依循IFRS 17準則與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2.0進行接軌之際,建議金管會設置網頁專區,就個別壽險業者的資產、負債、淨值與資本適足率等,定期公告會計與監理體制變更前後的對照試算資訊,因為唯有資訊揭露才可昭社會公信並安定投資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