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傳媒/葉佳華】2020-11=26
為了讓保險業財報在國際上更具有比較性以及透明度,保險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 (IASB)日前發布,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IFRS 17)國際接軌時間延後一年至2023年1月生效;而台灣的接軌時間則是比國際實施晚3年,預計將在2026 年正式適用IFRS17,堪稱是保險業財務報表所面臨的一大變革。
外界一開始則是將它形容成是「魔王級」的國際會計準則,究竟為何讓台灣保險業個個都如臨大敵?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彭金隆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先是歸納,保險公司未來接軌IFRS 17對於絕大部分保險公司的衝擊在於,保單「利差損」將全都露;其次是,保險公司必須花費的保險精算系統升級、新資訊系統的建置與導入費用、人員的教育訓練等成本,大型保險公司動輒得花上好幾億元。
但必須要提的是,保險公司接軌IFRS 17後,可預期未來保險業在資本與資產負債管理將會更有效率,也預期可提升資訊透明度、增加健全市場度以及提升經營品質,「因為現在保險業的會計制度確實存有問題。」
IFRS 17財報提升「可比較性」與「經營資訊透明度」
彭金隆則形容,保險業接軌IFRS 17就好像是改變一套衡量健康的指標,以保險公司的現況、體質而言,不會因為會計制度的改變而改變一家保險公司的體質,但是接下來在「健康指標」調整過之後,保險業若要追求「健康」,就必須按照標準來改變行為,自然就會開始調整體質。
彭金隆坦言,傳統的財務會計準則主要是針對買賣業、製造業這兩個最典型行業的角度出發,隨著行業中有越來越多的特殊性,即便是買賣業也有大小之分、不同國家之別,但會計制度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就是「具有可比較性」,因此確實可能犧牲部分行業的獨特性。
「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來說,他們想要看保險公司的財務表現,但他總覺得現在這套報表,投資人沒辦法看懂,因此IFRS 17財會制度也將一般行業的財報概念拉進來。」彭金隆指出,因為投資人總是希望,雖然產業別不同,但至少財報的基本標準也應該一致。
彭金隆也舉例,就像大學入學考試,全國皆適用同一套甄試標準來決定錄取與否,雖然確實有不盡公平之處,但為了凸顯出「可比較性」,只好犧牲掉考生的獨特性。這個概念套用在會計準則上,就是希望能找出行業當中的共通點。
新的財報揭露,讓「利差損」浮上檯面
由於全球主要央行吹起降息風,導致所有保險業皆面臨低利率環境,面臨「利差損」困境,加上保險業又過於投資海外,不得不承擔國際股債市場波動以及匯損風險,報酬率已不如以往。
所謂的「利差損」是指,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報酬率低於保單的預定利率而造成損失。早期保險公司銷售的高利保單,預定利率有的高達7、8%,不料台灣利率一路下滑躺平至1%上下,若依照現在的利率評估,各壽險公司勢必得重新計算負債缺口。
而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IFRS 17)最大的精神在於,希望能夠與其他會計準則一致,也就是收入在實際發生時就認列、有虧損時也立即認列,幫助保險公司能夠更公允地表達財務狀況,將各種可能的合約負債「真實」反應在財務報表上,將有利於投資人得到更透明的資訊揭露,作為投資參考,這就是「公允價值」。
簡單來說,IFRS 17會計準則就是希望保險公司將所有的負債、資產都是用公允價值來評價,目的在於,任何一個評價的時間點,投資人都能知道現在這家保險公司的價值是多少。
「過去保險公司收保費只管面子不管裡子,但新的會計制度不鼓勵這種行為。」彭金隆直言,保險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 (IASB)為什麼積極討論IFRS 17勢必有其價值,因為現在保險公司的財務表達確實是有問題的,「本期浄利創新高,但淨值並沒有正面反映,為什麼?因為還有很多實質負債未被公允評價在內,所以我們常說,財報本身確實失真。」
未來保險收入將會大幅減少,但整體來說可提升經營品質
既然實施IFRS17可以健全保險業體質,那為何台灣保險業者如此不安?
彭金隆解釋,假設保險公司一次將未來20年、10年後不足的負債現值在現在揭露出來,投資人、保戶看到這些缺口多少都會恐慌,「但這是會計上的缺口,不是保險公司欠錢還不起,而是保險公司現在推論:假設所有情況皆不變之下,究竟現在的缺口有多少?」
彭金隆指出,保險公司可能會發覺,過去提存的負債可能不夠,這就是所謂的利差損,「而保險公司多提負債的結果就會產生費用,產生費用就會吃掉損益,損益減少就是反映在淨值下降,若淨值下降就得增資。」
根據貝萊德投信委託政大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研究「實施IFRS 17對台灣壽險業影響的調查分析」報告指出,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多數的壽險業高階主管在財務方面皆認同「未來保險收入將會大幅減少」;其次則是「當期的損益波動會增加」。
另外,在資本與資產負債管理方面,多數壽險業從業人員皆認同,未來實施IFRS 17後,資本要求將大幅增加,也因此資產負債管理也將更有效率。
保險業本質不是「保證業」,也不是「財富管理業」
只不過,IFRS 17是否會造成壽險業在國內投資減少或增加,從問券調查中顯示,未來接軌IFRS 17後,各壽險公司的投資策略方向仍充滿不確定性。
至於未來接軌IFRS 17後的保險商品預計又將如何調整?多數壽險業高階主管也大致認為,未來保障型及投資型商品的保費收入將會增加;反之,儲蓄型商品則不認為會持續增加。整體而言,多數壽險從業人員大多肯定IFRS 17可以提升資訊透明度、增加健全市場度以及提升經營品質。
彭金隆強調,保險業本質不應該是「保證業」、也不是「財富管理業」,只是過去台灣保險業走偏了,給了過多的保證。因為過去的投資、利率環境相對穩定,保險公司向客戶長期保證利率,收到保費再去投資賺錢。但如今面臨低利率時期,保險公司又須面對龐大的利差損問題。
他語重心長地說:「保險公司有什麼能力可以推論20年後的預定利率是多少?萬一輸了要拿什麼來賠?未來保險公司應該要做的是風險分散,而不是跟客戶對賭。」
曾替政府解決問題保險公司的業者需要「個別協商」
由於過去國內保險業在高利率環境下舊保單業務量大,因此個別保險公司在接軌IFRS 17也各自有不同的挑戰。
事實上,過去金管會曾接管過4家問題保險公司,分別是國華人壽、幸福人壽、國寶人壽以及朝陽人壽。其中,國華人壽是在2012年底由全球人壽得標,幸福人壽與國寶人壽則是由國泰人壽在2015年時確定得標;至於朝陽人壽則是在2017年由南山人壽標下。
尤其全球人壽當年以新台幣883.68億元的保險安定基金補助金額,概括承受國華人壽整體的資產、負債及營業的資格,當然也背負了很多的「高利率保單」,但當時全球人壽資產約2千餘億元,卻大膽標下資產3千餘億元的國華人壽,還曾被市場評為是一場以小吃大的世紀豪賭。
基於全球人壽替政府解決拆彈危機,當時政府在進行標售時也祭出監理寬容措施,來計算這些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但究竟實質寬容措施內容為何,外界並不得而知。
外界一般預料,全球人壽在一定期限內可把這些舊有的國華人壽、有龐大利差損會拖垮財務的高利率保單「隔離」處理,可不計入「新全球人壽」的淨值比計算。
實施IFRS17不是要打趴壽險業
但如今隨著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IFRS 17)即將上路,過去曾協助政府承受問題保險公司的業者,還能享有行政監理寬容措施嗎?原先保險公司可能預估,等到全世界利率水準回升後,僅需要幾年時間就可彌補利差損,但現在看來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不過,因為每個個案不同、保單情況也不同,隨著新的會計準則上路,是否能延續監理寬容措施、還是新舊雙軌並行,還有待金管會拍板。
彭金隆則認為,過去曾協助政府解決問題保險公司的業者與主管機關,當時都不知道未來會有新的會計準則上路,那麼雙方當時契約內容是否有考量到情勢變更,就需要個別公司去檢視合約內容,並且去和金管會談判協商,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政府也不能坐視不協助渡過。
他強調,「政府當然不會因為一個會計準則接軌而讓產業發生困難,它不是要打擊一個行業,而是要引導一個市場更健全的方向。」
保險業需重新檢視與轉型,有機會脫胎換骨
隨著IFRS 17上路仍有一段時間,彭金隆開玩笑說,「發明IFRS 17的人絕對不是要來整保險業,只是由於台灣保險業比較特別,接軌IFRS 17剛好把大家以前不願提、不願談的問題拿出來好好正視。」他舉例,就像很多人不敢去體檢,但一次的強迫體檢反而能好好的自我檢視一下身體情況。
彭金隆強調,接軌IFRS 17對於市場的長遠性並非壞事,只是大家目前對於短期的衝擊性還是很擔心,擔憂萬一體檢結果不好會不會造成客戶的不信任,且上路前期的陣痛期和新增成本也在所難免,但若保險公司很在乎損益表現,會計準則自然就會影響保險公司改變商品結構、投資行為,畢竟很多保險公司都是上市櫃公司或是金控內重要的子公司,很多投資人也會關切,「這確實是一個機會,讓台灣的保險業有可能重新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