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壽險高分貝 促設外匯準備金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陳怡慈/台北報導】2011-12-15

    金管會今(15)日將舉行「研商保險業建立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公聽會,業者強力呼籲建立外匯準備金制度,以免保險業每年白白浪費七、八百億避險成本,簽證會計師也跟業者站在同一陣線,金管會面臨強大壓力。

    據統計,過去四年來,壽險業稅後淨損合計1,356億元。業者認為,同期間的外匯避險成本高達3,000億元,使業界投資績效雪上加霜。

    「政府對一杯咖啡漲5元,都視為大事高度關心,對壽險業3,000億元可以不在意嗎?」壽險業者沈痛地呼籲政府正視業界經營困境。因為業界一直有聲音,認為基於降低避險成本應建立外匯準備金的機制,所以金管會邀請業者、會計師、學者及會計基金會等,希望聽取各方聲音。

    隨著業者呼聲轉強、立院財委會加入關心行列,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已請副主委吳當傑組成專案小組研議。吳當傑昨晚表示,今日公聽會未對外公開,也不會做成任何決議。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表示,以每年提2%避險成本、保單年期20年來看,一張保單要提的避險成本高達40%;唯有改以提存外匯變動準備金,才有可能解決負利差的問題。

    「保險業的資金不像製造業,月底到了,真的得拿出錢來付給國外的買家。」新光金總經理許澎也說,壽險業的外匯賺賠只是為了會計帳,擺在口袋裡的錢今天說值30元、明天說29元、後天說31元,意義不大。

    另一位大型金控高層指出,壽險業的匯率風險應該拉長看,舉例來說,馬總統四年前上任時新台幣兌換美元是30.05元,四年後的最近,新台幣也在30元上下震盪,匯率並無太大變動,「外匯避險成本的3,000億元,就像是丟進太平洋!」

    壽險公會先前已向金管會提案,建議建立外匯準備金制度取代現行保險業者自行避險的做法。最重要的是,為能調節損益,壽險公會力主新增的會計科目應擺在「負債」項下,而非「業主權益」項下。

    外匯準備金的第一桶金怎麼來?據公會建議可有兩個來源。一是將目前負債項下的特別準備金,包括危險變動準備與巨災準備,全都轉入;二是希望投資型不動產的增值利益未來可納入特別準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