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24壽險業大挑戰 1/禁拿老本發現金股利、國際會計準則將接軌 台灣壽險帝國最壞日子要來了?

    【經濟日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23-10-31

    從原本的不管,到突然要管,金管會日前宣布嚴格控管各家金控以資本公積及法定盈餘公積等「老本」配發現金股息,這項政策擺明直接衝撞以壽險為本的大型金控。對於這些辛苦挺過暴力升息、股市慘跌與美元保單解約潮的壽險業者來說,明年又要繼續面臨苦日子了嗎?

    今年動用公積配息的金控,只有國泰金與合庫金,展望明年,若是以目前14家金控半年報所列的四大指標數字,對照金管會劃設的標準,將沒有一家能再動用公積配息。為此,就有金控高層抱怨,動用公積配息,主要是希望維持穩定的配息政策,爭取股東青睞,一旦此路不通,明年美國聯準會又未如預期進入「降息周期」,2026年還有接軌國際會計準則的挑戰,苦日子真是一波接一波。

    壽險業長期「負利差」體質 應對挑戰如臨大浪
    此刻挑起壽險型金控敏感神經的,就是「資本水準」,而「資本水準」向來就是台灣壽險業最明顯的弱項。中華信評分析師謝雅媖表示,如果資本分數從1-8分,(1是最高,8是最低),台灣的平均是4-5分,跟其他國家大型保險集團分數集中在2-4分相較,台灣壽險業資本水準是低於平均。

    這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壽險業帳上長期存在「負利差」狀況。負利差是指,現行經常性投資報酬率水準低於保單預定利率的情況;現在保險業平均保單成本接近4%,相較於經常性投資收益率,之間有100至150個基本點的負利差狀況,這也導致壽險公司的獲利受到限制。

    此外,壽險業的投資槓桿比率與海外投資曝險部位都偏高,以對股票等高風險性資產的投資來說,在其總投資中的占比介於10%至12%,比重高於亞太區其他國家壽險業,使得台灣壽險業比別人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2020到2021年股市大好時,資本利得成為推升壽險獲利重要來源;可是這兩年股市不好,壽險業獲利的能力就大受影響。

    謝雅媖說,儘管主管機關自2019年起加大對儲蓄型保單的監管力度,壽險公司因為保費收入慢慢收緊,資產成長給資本帶來的壓力有減輕,也減緩了壽險公司資金去化的壓力,算是比較正向的發展;但是負利差和投資槓桿比率偏高,都是壽險業本身結構性的問題,還需要時間去解決。

    接軌新版國際準則 增資壓力大
    而緊接,壽險業者又要面臨2026年上路的IFRS 17(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公報)及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2.0版,帶來的增資壓力。

    現行的風險基礎資本額制度(RBC)比較沒有辦法真實反映利率風險,IFRS 17就是要保險業者反映現時利率,當有利差損,就一定要增資;主管機關之前有要求各公司要定期試算,並且提報結果。

    實際增資壓力到底有多大?「因為所有的監理規則現在還沒有確切公布,目前尚無法評論,」謝雅媖說。

    但也因為試算結果沒有對外公布,引起了各種猜測,有立法委員根據韓國的經驗推估,恐怕需要增資7700億元;也有人說,就是一個讓大家都會嚇一大跳的數字。

    「應該沒有像外界想像中的那麼可怕!」曾經任職外商壽險公司的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施敏智對這件事最有感。

    她說,韓國今年1月1日導入韓國版的K-ICS,她還記得當時集團旗下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子公司,大家都在試算,由於韓國是最快要接軌的,格外引起注意,「韓國同事分享說,他們的主管機關在係數上 ,有在地化調整,試算結果一次一次出來,又一次一次調整,未來上路時,大家應該可以順利接軌」。

    專家打強心針 韓國經驗沒那麼慘
    長期擔任多家保險公司簽證會計師的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賢儀也表示,韓國接軌之前,報章雜誌就寫到大魔王來襲「有人可能會倒」。

    「但是韓國壽險業今年開始適用,看起來還不錯」,原因就在於市場升息緩解負債提存以及保險取得現金流量的遞延影響,此外,主管機關對於接軌國際制度,也發布有關折現率、風險調整及過渡方法指引供保險業者使用。

    目前金管會已經將緩衝期延長到2026年,至於係數在地化的調整,也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算,進行修正;這些都是主管機關可以依台灣壽險市場特性因地制宜的。

    施敏智說,「畢竟如果一個資本適足的規定,結果是讓整個產業產生巨大增資壓力,大家都不適足 ,那也很奇怪」。

    她打個比方,這就跟考試一樣,「一場考試結果大家都不及格,這個考試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所以儘管從現在開始到2026年接軌之前,壽險公司的壓力都不會小,但不可能讓保險公司都做不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