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金管會兩難題/背離國際潮流 會計科目難定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2011.12.15

    壽險業要外匯準備金制度,長期關注此議題的金管會委員劉啟群昨(14)表示,「要不要背離國際潮流?會計科目擺哪好?」為此案兩大核心議題。

    不少業者反映中央銀行也是以外匯準備金方式避險,「為什麼央行可以,保險公司不行?」劉啟群表示,業者老喊外匯避險成本高,金管會也很無奈。

    他解釋,央行為了調控匯率穩定,規定資金在匯出之前,才可以在國內從事外匯避險;如果資金已經匯到國外,才又想要做外匯避險,就只能在國外買避險工具,偏偏境外收費又高於國內。

    劉啟群說,台灣目前對外匯損益的會計處理,公報作法與國際一致。若改成外匯準備金制度,會變成與多數國家作法不同。以業者倡議的外匯準備金擺「負債」項下為例,劉啟群說,這個負債並非真的負債,主要目的在調節損益。

    以股票為例,假設在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的負債項下,設一個叫股票變動準備的科目,當股票從100元跌到80元,損益表應認20元損失。在平穩原則、只認50%之下,增設股票準備金科目後將變成,損益表只認10元損失,另外的10元會跑到資產負債表的負債項下,負債也會少10元。如此將會變成,「明明這家公司是賠錢的,為何負債可以減少?」劉啟群說,國際會計公報的精神在「財報應真實反映一家公司的經營績效」。

    不過,若把外匯準備金擺「業主權益」項下,劉啟群說,因損益表結帳在先、其結果才會影響資產負債表的淨值,如此就不會有粉飾財報或獲利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