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那些年壽險業力爭的叫好保單 為何如今都慘到不行?

    【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2024-01-11

    台灣壽險業邁入一甲子,過去這60年來,業者至少力爭三大保單,好不容易獲得金管會點頭了,如今卻門可羅雀、乏人問津,甚至成為史上最「悲情」保單,到底發生甚麼事了?

    第一名是全市場業績最慘澹的,在2015年上路的「給付健檢型保單」,即免費提供健康檢查,當保戶愈健康、保單期滿後可以領回滿期金,因此也被歸類為「實物給付型」保單,目前僅有新光人壽和富邦人壽各推出一張保單。

    史上最悲情保單 5年賣出24張
    這張僅有給付「健檢」的實物給付型外溢保單,2017年賣了14張、2018年8張,2019年、2020年都各賣一張,2021年至今「一路掛蛋」,等於過去五年才賣了24張、保費收入175萬元,是史上最「悲情」保單。

    為何這麼悲情?業者說,在台灣「免費健檢」管道非常多,公司行號或是財管大戶都有提供「健檢套案」,保戶也未必想年年健檢,加上業務員得解釋保單健檢項目、合作醫院也有區域限制,導致愈賣愈慘。

    第二慘是訴求死後當遺產的「保單養老」
    第二張,則是訴求「死後當遺產,不如活著自己用」的保單轉換。從2014年開放至今滿9年,當年估計至少逾300萬張具轉換資格,到2023年9月底僅累計轉換4,756件、累計轉換金額僅近17億元,執行率僅0.16%幾乎「名存實亡」。

    保單轉換,是提供單身、無子女者可用終身壽險等保價金,轉換成健康險、長照險或年金險,把死後領保險金的保單、換成活著可用的新保單,稱「保單養老」。

    但九年過去了,轉換件數一年不如一年,從2019年全年有48件,到2022年全年只剩4件的谷底,2023年前9月也只有12件,轉換金額僅670萬元。

    業者說,保單轉換成效差,有三大主因,一、保單轉換解約內容繁複、轉換後糾紛高、又禁止給付佣酬,使業務員也不想推動,二、當初投保的都是高利率保單,也讓保戶轉換意願低,三、可用保單質借換生活金,既可用到保價金也可保有高利率保單。

    第三慘是2015開放的OIU
    第三張「苦情」保單則是以2015年當年聲勢最浩大,要比照香港,瞄準陸客來台投保理財商機,而大舉開放的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OIU),如今反而最慘。

    OIU僅在2017年賣出477張保單、新契約保費近1.68億美元,約50億台幣攀到「高峰」後,就逐年下滑。

    當時受陸客減少來台觀光,OIU缺了一塊最肥的陸客財,隨後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連新加坡、日本、歐美華僑都無法入境後,OIU業務更是舉步維艱,各大壽險公司紛紛解散OIU小組、或停售OIU保單,就算保單仍在架上也幾乎沒有銷售。

    2023年即便邊境解封、卻又逢美國升息後的高利率效應,高息存款吸走了保單資金潮,讓境外保單業績依舊萎靡不振。

    據金管會統計,到2023年前11月,OIU只賣了9件、保費收入453萬美元,15家壽險業有OIU執照,但真正還在經營者,僅剩下6家,等於有六成業者全從OIU市場撤出。

    金管會推的小額終老保險也欲振乏力
    同場加映的還有一張,雖不是當年壽險業力爭,反是金管會力推的政策性保單─小額終老保險,如今也是欲振乏力,業者認為「可能想買的都買了」。

    2017年推出時,因投保門檻低、保費又比傳統壽險打7~8折,還可做喪葬費用,加上「限額又限量(每人限買一張、保額30萬元)」,這張標榜「人生最後一張保單」大熱賣,連「保險局官員都在買」。

    2017年當年熱賣35.82萬件、吸金43.27億元,但買氣僅維持一年,就逐年退燒,2018年新契約保單銷售數只剩9.19萬件、新契約保費收入16.43億元,年驟減62%。

    2019年7月,即便提高保額到50萬、一人可買二張,2019年全年新契約銷售數也僅8.4萬件、新契約保費收入也僅13.98億元、年續減15%;2020年全年新契約保單銷售數再衰退到7.75萬件、保費收入因保額提高而略增到15.24億元。

    小額終老買氣連3年衰退,因此金管會2021年宣布二度鬆綁,2021年7月起,小額終老保單保額再拉高到70萬元,一人可買3張,終讓買氣回溫。2021年小額終老保單熱銷14.78萬件、新契約保費收入35.66億元,較2020年倍增,2022年熱度仍持穩,全年熱銷件數約20萬件、新契約保費收入55.12億元,年增54%。

    但似乎好景難常,二度鬆綁的這波,買氣熱度僅撐了兩年,2023年截至11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又衰退到48.18億元、年衰退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