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壽險業投資公建開大門 金管會釋三大政策紅利

    【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2025-03-26

    金管會昨(25)日宣布擴大壽險資金投資公共建設、私募股權基金範圍,並鼓勵投融資永續綠色領域三大政策紅利,即日起上路,壽險業最想投資的倉儲物流、資料中心、高速公路收費、商港機場、節能設施等全在列,將有助壽險資金擴大投資公建。

    一家壽險業者坦言,2026年將接軌IFRS 17和TW-ICS雙新制,幣別資產錯配得加提風險係數,金管會此時擴大公建與私募投資範圍,猶如是壽險業的「及時雨」可降低壽險投資風險,又能擴大台灣公建銀彈,政府與業者齊享利多。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曾說,壽險業面臨資產、負債不匹配問題「加大台幣長期穩定投資」是一大解方,現在正是引導壽險資金回流國內的最好時機。

    據2024年底統計,壽險業投資公建共5,327億元(含專案運用658億元、有價證券投資1687億元及不動產地上權投資2,982億元)。

    另透過私募股權基金投資5+2和六大核心產業是103億元,完全沒有投資公建,市場預期,擴大投資範圍後,料出現透過私募基金投資公建的首宗新案。

    依保險法規定,壽險資金做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社福投資以可運用資金10%為限(含透過私募基金投資),以2024年底壽險總資產規模達36.9兆元,可運用資金近33兆元來看,未來可投資空間相當大。

    金管會昨修訂「保險業資金辦理專案運用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投資管理辦法」(稱專案運用辦法)五則解釋令,有三大政策紅利,即日起生效。

    三大政策紅利首先是擴大投資公建範圍,將「促參法」中羅列的促參範圍全數納入,例如長照中心、醫院、節能發電廠、圖書館、美術館、倉儲物流等,其次,如捷運、商港建設等公共投資案也納入。

    業者說,因應高齡化推動實支實付保單標的,若依此可投資長照、日照中心、醫院設施等,投資後再連結給付標的,既可控管風險和成本也能推動新保單業務,其次,納入公共投資案,更可吸引資金投入基礎建設。

    其次是擴大透過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範圍,將第一項擴大投資公建的範圍全納入,等於業者既可採直接投資、也可透過私募股權基金去投資,再新增ESG永續標的和社會福利事業。永續標的如離岸風力發電等。

    第三是開放壽險業可直接、或透過國發基金間接投資ESG永續標的,或擔任聯合貸款的參加行,放款給ESG永續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