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2012-01-30
大和資本市場最新報告指出,隨著景氣疲軟,台灣壽險業的高槓桿倍數存在風險,有必要去槓桿化。金管會保險局已意識到這點,且三管齊下強化監理。
「槓桿化」是指企業用少許的自有資金,從事好幾倍的生意,以壽險公司而言,就是股東權益只有一點點,卻不斷擴大資產。「去槓桿化」即是提高股東權益,降低槓桿比。
金管會強化監理三管齊下,首先是監理標準與國際接軌,台灣預計在2013年實施國際會計準則(IFRS)第一階段,並且預計在2015年實施第二階段。屆時壽險公司須按市價評價負債,衍生增資壓力。
其次,保險局雖允許業者計算資本適足率(RBC)所採用的K值,可維持0.48直到2012年底,但最終目標仍要提高到0.5,估計台灣保險業因此衍生的增資需求至少是股本的4%。
最後,保險局已從2010年10月起,限制對短年期儲蓄險的銷售,並大幅調降短年期商品的責任準備金預定利率,估計將進一步抑制保費增長。
大和報告指出,台灣壽險雙強中,國泰人壽因潛在利差損壓力大、外匯避險成本高,加上母公司國泰金的業務來源較仰賴壽險,所承受的去槓桿化壓力比富邦人壽要大。
報告表示,台灣過去15年初年度保費(FYP)平均年成長率18%的榮景已進入尾聲,預計3月1日上路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制度,無法為壽險公司創造價值。
根據金管會公布的規則,初期的外匯準備金規模,估計只占整體壽險業未避險部位的2%到4%。台灣壽險業若要建立充足的外匯準備金蓄水池,可能得花上數十年。
報告指出,按2010年總保費計算,台灣是全球第十大保險市場。不含日本的亞洲國家中,居第四名,僅次中國、南韓與印度。
過去十年,台灣的總保費平均年複合成長率逾15%,比香港的14%、新加坡的13%都高,2010年保險滲透率(總保費占GDP比率)更高居世界第一。不過,高保費成長力道隨著全球景氣疲軟與監理趨勢轉變,預料今年起將明顯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