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彭金隆】2019-12-20
台灣銀行在保險通路的市占比在2009年首次超過50%,成為台灣第一大壽險通路,2010年後,雖然歷經多次政策抑制,但市占始終保持在55%左右。也因此,銀行保險業務每年為銀行帶來超過500億以上的佣金收入,已成為財富管理業務最重要的金雞母。但銀行保險業務持續超過十餘年的榮景,明年極有可能通路市占率會跌破50%的大關。
這樣的發展是市場普遍的看法,因為主管機關近來一系列整頓壽險業的措施,看似針對壽險業而來,但也對銀行通路產生極大影響。主管機關一方面鼓勵銷售或設計開發保障化商品,同步大幅抑制高儲蓄型保單的銷售動因,迫使壽險公司必須更改商品設計,提高保障比重,這些措施讓銀行通路裡最強項的儲蓄型商品受到明顯的衝擊。
這樣的預測不是沒有道理的,明年壽險業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銀行銷售最多的儲蓄險價格將提高,加上明年下半年起,儲蓄保險死亡保額最高會來到保價金的190%,各年齡層也都顯著的提高,對投資人來說,明年儲蓄險內部報酬率(IRR)明顯下滑,類定存保單的吸引力勢必大減,而調整保障後的修正版儲蓄險,應該很難滿足銀行定存族的需求,當然對銀行端保險費收入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即使考慮明年上半年的停售效應,銀行通路整體保費收入下降幾乎是可以預期的。
再進一步檢視通路別的銷售數據,就可以發現對銀行的影響會比較嚴重。銀行是儲蓄險的銷售最大通路,推估近年囊括了整體儲蓄險銷售近六成的市場,業務員通路則占三到四成。在保障型的傷害或健康險市場,業務員通路包辦了九成以上的市占,銀行則遠遠落後;在投資型商品上,近幾年雖是銀行超過業務員通路,但利變年金部分還是業務員通路勝出。雖然政策對銀行通路與業務員通路都有影響,但透過不同險別通路強弱勢的比較,就可以看出對銀行的影響更大。
未來台灣中長期仍以銀行與業務員二大通路為主,短期不會改變,但預估二者的保費收入比重差距會逐步拉近。即使政策明顯不利銀行通路,但台灣仍然會維持低利率環境,民間游資的出路需求依舊強勁,明年銀行通路所販售的保險商品,至少前半年預估仍以類定存商品及投資型保單為主,但在政策面各項措施的影響下,銀行保險業務明年下半年的能見度確實非常暗淡。此外,未來銀行通路的優勢產品發展受限,佣金收入減少更首當其衝,銀行除首收業績下滑外,明年保險佣金收入可能減少的比率,預估10-20%起跳,衝擊不可謂不小。
既然政策不鼓勵高儲蓄險種已成不可逆的定局,銀行勢必要及早預作準備,產品多樣化似乎是未來銀行通路必走之路。我國銀行通路商品,隨著高齡化、IFRS 17以及其他政策的影響,可能會趨向國外發展模式,除傳統的儲蓄或投資類商品外,將朝向相對簡易的保障型壽險、健康險或長照商品發展。
未來銀行通路勢必要轉型,不能像過去僅著眼在如何提高佣金收益上,而必須逐漸把保險視為提供客戶風險管理服務的一部分,並強化銷售端的保險專業能力與內控機制,滿足客戶各項保障需求,以填補儲蓄險下滑的空隙。(作者是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