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者爭取外匯準備金取代避險成本等方案自救
【工商時報/戴瑞瑤】2024-03-18
壽險2026年接軌IFRS 17與ICS,面臨巨大增資缺口,據悉新光人壽上周出爐的財顧報告,初估到2025年底接軌前現增需1,000多億元,其他老牌壽險面臨同樣增資壓力,初估全體壽險將有8,000億~9,000億元增資缺口危機,多家壽險積極爭取如厚實外匯準備金取代避險成本、相關準備金或增值利益計入RBC資本等自救方案。
壽險業急需金管會出手救援,再給予更多行政寬容或在地化監理措施,減緩增資壓力,即便如此,今年及2025年估計壽險增資金額仍上看3,000億~4,000億元,如新壽等多家已無發債額度,股東增資壓力山大。
據悉外部財顧給新壽的報告中,初估到2025年底前需增資逾1,000億元,才有辦法2026年接軌前RBC回到200%,給予的方案在處分不動產、處分子公司、現金增資、發債等手段中排列組合。報告上周送交給金管會。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指示,「現階段不適合賣子公司」,新光金15日臨董會上僅將財顧建議列為報告案而非討論案,董事長陳淮舟在會中表達金管會指示,討論案只有現增125億元。
消息人士說,就算新壽6月底增資125億元,RBC也無法至200%,主因市場波動、避險成本過高、資產該賣的都賣了,去年光避險工具成本就高達300多億元一去無回,但市場波動更不敢不避險,「全台灣有誰可以一口氣拿出千億元增資?如果只有現增一途,走下去新壽絕對完蛋。」
其他老壽險也有利差損問題,業界除積極發債、現增、商品轉型,各壽險內部也在商討自救方案。像藉由增提外匯準備金來降低避險比重,若一個月能省百億元,累積四、五年可留下1兆元~1.2兆元在外匯準備金,等於存在帳上可計入RBC;另有業者爭取調整RBC計算,將相關準備金或增值利益可計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