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實支實付變數多 定額給付將回歸主流?

    【《現代保險》雜誌/張秋蓮】2023-11-02

    近來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面臨的困境浮上檯面,部分壽險公司扛不住壓力紛紛下架、改版甚至調高費率,引發軒然大波。

    精算學會理事長蔡昇豐用「壓力鍋」來形容商業醫療險的現況,「其實水已經在滾了,只是大家一直撐著。」他解釋,「每一張保單的定價,都會推估客戶『未來使用的次數』跟『每次花費的金額』來估計保費成本;但是實際經營之後,發現估計跟現實有誤差。」

    最明顯的就是使用次數改變了,例如以前住院開刀是大事,民眾可能要考慮很久,現在門診手術只要一個小時就完成,大幅提高民眾的就醫意願;又或是醫療檢驗能力愈來愈強,檢驗率提升、及早發現疾病,也會讓民眾的使用頻率增加,導致醫療成本不斷增長。

    換言之,現行的商業醫療險存在許多變數,精算專家一致認為最好的解方就是透過新商品的設計來符合需求,並透過合理的計價以降低風險。

    如何透過新商品設計來降低風險?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提出兩點建議,一是保險局可扮演協助者角色,讓保險公司取得精準數據計算合理保費。

    保險公司向來很難取得新醫療的使用數據,假如未來保險局能定期、及時提供新醫療數據,例如透過研究案的方式,收集達文西手術、質子治療等新穎、醫療費用高昂的使用數據,提供給保險業者,那麼保險公司就可以估算定價、控制風險,設計出符合民眾需求的保單,而政府單位也可以解決社會上的問題,達到三贏局面。

    二是未來商品設計朝「短年期」、「可調費」、「限額型」方向調整。

    黃泓智認為,可仿照國外主流制度,推出短年期的醫療險,如每年續保、可調費率的保單型態;其次,可訂出最高理賠上限額度,也就是採「限額型」理賠,就算是長期保單,精算人員也能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蔡昇豐同樣拋出「短期保障」的概念,將保障時間縮短,並減少不確定的給付樣態,「也許定額給付又會回到主流」。他解釋,實支實付的變數太大,光是平均每次花多少錢,都可能受到通膨的影響,也許今年5萬,明年就要6、7萬。「新的保單應該要反映這些變化做出調整,推出符合大家預期的商品,像是給付的樣態更有彈性、更多樣化,我相信新商品一定會朝這樣的方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