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邱金蘭/台北報導】2011-12-19
金管會專案小組正研議壽險業外匯變動準備金制度,壽險業者表示,採外匯變動準備金取代避險,一年可以多賺七、八百億元,也可解決負利差問題,對國家稅收、對產業發展、對投資人都有利,是三贏的政策。
保險業外匯準備金制度何時能敲定?金管會官員昨(18)日表示,上周公聽會結束後,金管會專案小組將再討論,才會提報委員會,由委員會作政策決定。
為解決壽險業龐大的避險成本負擔,壽險業者積極爭取建立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讓壽險業以較具彈性方式管理匯率風險及降低避險成本。
金管會對此方向也不反對,但在會計科目的認列上,壽險業者建議列在「負債」項下,金管會則主張應列「股東權益」項下,這項歧見也讓外匯準備金制度遲遲無法定案。
金管會上周召開公聽會,保險業者在會中大力主張採負債法,會計師界及中央銀行代表並未反對。
部分與會者指出,若要採取負債法,必須採取一些配套,包括加強資訊揭露,如財報上應充分揭露差異數與影響數,還有保險業也必須有一套控管長期匯率風險機制。
壽險業為外匯避險,付出慘痛的代價。據統計,馬政府主政四年來,壽險業付出的外匯避險成本高達3,000億元,平均每年付出七、八百億元。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表示,全球壽險市場有負利差的,只有日本與台灣,因為台灣固定收益市場太小、收益率太低,壽險業不得不往海外投資,因此,台灣壽險業的海外資產比重,是全球最高。
然而,壽險業為了海外資產避險,付出昂貴代價,也把海外投資賺的錢吐回去,無法改善收益率太低的情況。李長庚說,唯有改以提存外匯變動準備金,才有可能解決負利差的問題。
某金控高層指出,他到香港出差時,外銀高層相當關心台灣對於壽險業以外匯變動準備金取代避險的進度,一旦過關,將必須裁員,因為外銀特地聘一批人專作台灣壽險業的外匯避險,大賺台灣壽險業的錢。
業者說,國際會計準則(IFRS)允許因地制宜的措施,像金管會規定,台灣壽險業不動產若以市價入帳,要另外提準備金,這就是因地制宜作法。日本也允許壽險業提存外匯變動準備金,希望台灣也能有彈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