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壽險業成吸金怪獸?

    【自由時報/費特曼】2013-07-15

    壽險業去年新契約保費高達1.19兆元,超過去年全體國銀新增存款的9000億餘元,若加上續期保費更逼近2.5兆元,是銀行新增存款的2倍以上,壽險業「吸金」能力已超過銀行。

    當壽險業吸收大眾資金規模超過銀行,但其監理卻又較銀行寬鬆,其對保戶的保障又不如銀行存戶,不只是我國金管會,國際間得對保險監理及資本要求越來越嚴格,才會頻要求各保險公司進行壓力測試、資本適足性計算等,投資大眾也得搞清楚保單並非存單。

    其實,壽險業會成為市場吸金大戶,銀行可說是最大幫手,2007年時,銀行通路佔保單銷售比僅34%,但隨著存款利率直落、一路拉高,到去年透過銀行通路的初年度保費市占率已拉高到6成5以上,直到今年初,金管會才出手降溫,要求RBC未達200%不能透過銀行通路賣保單。

    銀行樂於幫保險公司賣保單,除可解決濫頭寸外、還可抽取手續費,其推銷話術就如同近幾年來熱門的高收益債基金一樣,就是拿銀行定存利率來做比較,遊說存戶將存款轉為預定利率較高的基金或躉繳型保單,但卻常不去提醒存戶,基金或保單並非定存,高收益債基金收益是會隨債券殖利率變化而波動,且有違約的風險,而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是會遭接管、保單價值會縮水。

    壽險業近年來老是抱怨金管會限制多、資金沒出路,但卻又一路大舉吸金,背後的盤算為何,才令外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