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壽險增資潮 金管會盼公司先自救

    【工商時報/戴瑞瑤、魏喬怡/台北報導】2023-10-17

    壽險業還是必須先「自救」。台美利差擴大,壽險每月光避險工具成本就要噴錢300億元,同時高利保單讓壽險在2026年接軌後恐需大量增資,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6日強調,「應做好事先預防,而不是事後接管」。即仍是希望業者多增資、強化財務結構,暫不給通融措施。

    立委、學者及業者紛紛透過不同管道,爭取外匯避險用提列準備金替代一次性付費避險,或是增加監理報表,避免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ICS 2.0)時,直接衝擊財報,還有準備金估算與保單價值金的差額,可從負債改列淨值下特別盈餘公積等。

    對這些提議,黃天牧及保險局長施瓊華多不鬆口,強調接軌仍在試算中,準備金差額仍是提在負債項下,未來視試算結果再進行討論;至於外匯部分,今年已有外匯準備金新制,大型壽險多已在上限,不用每月增提準備金,已有紓解壓力,監理報表部分更是不予置評。

    立委提議,大型壽險高利保單多,建議可比照南韓,保價金與未來最適準備金提存的差額,可從負債項下改到權益項下,避免準備金增提越多、負債越大、淨值越少,要增資卻嚇跑投資人,拿不到錢的困境。

    保險局官員表示,「利率不會一直在高檔」,高利率時若釋出準備金,未來利率往下,又要增提準備金,現在希望在利率較高時,差額部分可存起來,不要因利率波動影響到保戶權益,差額目前都暫放在負債項下,請業者試算差額後再研議。

    而壽險8月避險工具成本首度達到315億元,前八月累積成本達2,291億元,創新高,且這些錢一去無回,影響壽險獲利,立委並稱避險成本將影響體質較弱壽險公司,改善資本的進度,加上未來金融營業稅若降稅,將無資金挹助金融特別基金,恐無法處理壽險公司退場。

    黃天牧強調「做好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後接管」,目前有三家壽險資本適足率未達標,都有提改善計畫,年底前有機會提升,將盡量用日常監理方式處理,以降低未來使用保險安定基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