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壽險「為1事」月噴300億衝擊獲利 黃天牧揭露處理原則

    【工商時報/戴瑞瑤、魏喬怡】2023-10-16

    台美利差擴大,避險成本成壽險業近年最大包袱,壽險業近月在避險工具成本上噴錢300億元,這筆錢有去無回,影響著獲利表現,市場也擔憂若避險成本持續飆高,將衝擊體質較弱的壽險公司,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6日強調:「做好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後接管。」

    避險工具貴到「咋舌」,據保險局統計,8月避險工具成本史上首度突破到315億元,今年前八月避險工具成本累積達2,291億元,也是史上新高,且這些錢是無法收回的,成為壽險業今年獲利最沈重的包袱。而壽險業從去年10月開始連續6個月稅前虧損,直到6~8月因新台幣重貶有匯兌利益,才開始逐步恢復獲利動能。

    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表示,今年壽險業利益減少,主要是避險成本的關係,傳統避險成本在4%以上,導致獲利減少,近期則因為新台幣貶值有匯兌利益,還有投資獲利。

    施瓊華指出,現在台美利差擴大,所以避險成本增加,現在壽險業每月約要花費避險工具成本約300億元,「這筆錢是花掉就花掉了」,要等到台美利差減少,避險成本才會降下來。

    因目前有幾家壽險公司資本適足率未達標準,市場也擔心,若避險成本持續飆高很長時間,恐影響到體質較差的壽險公司狀況。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目前確實有幾家壽險資本適足率不到標準,這幾家壽險都有在提改善計畫,年底前有機會都提升,希望壽險市場可以穩定。

    黃天牧強調:「做好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後接管。」希望盡量用日常監理方式來處理,以降低未來使用保險安定基金的可能性,在過去的經驗中,除了要求準備金充裕外,也會透過配套來降低代價,過去都有經驗,目的是希望金融市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