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台灣壽險商品應加速創新轉型

    【遠見雜誌/王儷玲】2020-10-27

    多年以來,保險公司雖不斷與時俱進,但卻常被詬病商品同質性高,創新性不足,也容易造成削價競爭。這些問題,因整體大環境有巨大變化,在接下來幾年,必須加速優化改善。

    壽險業的大變革包括今年7月上路的四大新制,以及2026年即將接軌的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IFRS 17)、與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將使壽險業從銷售到財務、會計、投資、精算都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更加速了壽險業數位轉型腳步。

    因此壽險業除了應提升科技基礎建設、強化資訊分析系統、建立完善資料倉儲外,更需善用保險科技開發創新商品,發展數位化、自動化服務,打造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商業模式。

    為因應接軌IFRS17,未來保險業須以合約服務邊際(CSM)為核心調整保險商品,除了增加保障型商品,主要有三大面向的創新趨勢,為退休理財、高齡保障、大數據外溢保單。

    一、壽險業應開發高齡退休市場

    首先,壽險業應從銷售短期替代類定存的利變保單走向以退休理財與高齡保障的商品。例如,在國外附保證投資型(GMXB)年金因具有累積資產及分期請領功能,是退休理財必備保單。尤其保證最低提領金額(GMWB)與保證終身提領給付(GLWB)商品,在美國個人退休帳戶(IRA)及401K計畫下都有相當市占率,IRA帳戶有75%連結GLWB,401K計畫也多連結GMWB。此外,指數型年金(FIA),是連結指數的投資型保單,適合長期投資,在退休規劃上很受民眾青睞,也有相當市占率。

    附保證投資型商品,較去年成長三倍
    四大新制上路後,儲蓄險吸引力降低,保險公司紛推出附保證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比去年成長3倍,成為今年成長最大保單。但因金管會擔心此類保單保證範圍擴大,可能加重壽險公司風險,要求壽險業檢討準備金提存辦法,而FIA也尚未有監理機制暫時無法引進。

    其實,從國際市場經驗看,GMXB與FIA都是具有退休理財需求的保單。尤其,台灣在低利率與政府年金改革下,此類保單確有其發展空間。在保險科技發展下,目前投資型保單下已可結合AI智能投資功能,包括自動再平衡與智慧優化資產配置,對協助民眾規避投資盲點,提升投資績效有相當幫助。

    由於GMXB商品可提供不同保證機制,保險公司必須有良好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建議金管會可透過差異化管理,讓財務健全的優質保險公司銷售,而民眾在選擇附保證投資型保單時,也應選擇資本適足率較佳的保險公司。

    二、透過負債避險商品下降風險

    在高齡保障部分,國外也推出長照年金保險(LTA),此類保單結合長照保險與年金,可產生負債自然避險效果,其經營風險較分別銷售更低,且可以降低單獨銷售年金或長照保險時所產生的逆選擇問題。

    國外早有多元保單銷售經驗,保險公司透過保險商品設計可創造負債避險,例如透過調整長照或年金保險之給付時間、金額與醫療項目,不但可提供消費者更周全的退休養老保障需求,其淨效益又可下降保險公司負債風險,使保險公司更健全,符合IFRS 17與ICS精神。

    以美國市場經驗,長照年金保險確實能做到降低保費,增加承保範圍,對民眾退休規劃與長照需求有所助益。目前台灣長照險與年金險市占率極低,長照年金險可促進保單之推廣。

    三、鼓勵外溢保單商品更創新

    今年健康外溢保單也呈倍數成長,尤其疫情之後,外溢保單可朝防疫醫療與健康促進方向發展,以國外經驗,市場仍有創新空間。目前透過物聯網、穿戴裝置已可協助保戶取得更即時健康資訊,亦可建立預警及遠端照護系統。

    這次疫情驅動,使亞洲保險市場加速發展遠距醫療諮詢、數位投保與自動化理賠。台灣壽險業也須加快腳步,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希望金管會能加快法規調適,尤其是降低投資限制、增加避險範圍。台灣壽險業應借鏡國際保險市場之發展,善用保險科技,強化資產負債管理,才能創新轉型迎接下一個新藍海。

    (前金管會主委、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營運長王儷玲口述,沈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