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壽險業淨值比〉反映國際金融短期動盪 淨值比監理有因

    【自由時報/記者吳欣恬、王孟倫/專題報導】2023-03-13

    為何冒出壽險業淨值比這項監理指標?回顧過去,2019年2月立委在財委會通過提案,認為壽險業資產規模大幅成長,加上2018年壽險業匯損達2,309億元,預期未來國際金融波動度更大,要求研議相關監理措施。金管會在2019年12月修訂辦法,新增淨值比這項指標,並於隔年4月上路適用至今。

    立委2019年提案要求 強化壽險業監理
    民營壽險公司主管回憶,由於2018年全球證券市場動盪,使國內壽險業者面臨匯損、美股投資失利、美債利率飆升等投資虧損,出現獲利大增,但淨值(股東權益)卻大幅減少的奇特現象,也讓主管機關擔心業者海外投資槓桿比過高,恐影響清償能力。

    因此,金管會加入對市場變動較敏感的「淨值比」作為監理指標,要求淨值比過低的業者,需進行增資;讓壽險業原本是「單一監理指標」-資本適足率(RBC)需達200%門檻,新增淨值比必須在3%以上的「雙監理指標」。

    該主管指出,當時金管會考量,保險業淨值與資產總額的比率(淨值比)更能評量壽險公司在國際政經情勢發生短期大幅波動時,對於市場風險的承擔能力。

    因此,為健全保險業財務結構,並強化公司承受風險的能力,修法將淨值比納入,搭配2003年起即採用的資本適足率RBC,兩者共同作為壽險業資本適足性管理的監理標準。

    對此,保險局官員回應,壽險業本來就要依據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準則,於財務報表中揭露淨值比等重要財務比率,淨值比確有助於財報使用者評估公司之財務體質及清償能力。

    金管會參酌外國制度 增訂淨值比
    官員說,2018、2019年壽險業面臨保費收入、資產規模及國外投資比重快速增加,惟淨值成長有限,槓桿倍數擴大,致公司損失吸收能力有限等情況下;因此,為強化保險公司財務體質及風險管理能力,金管會參酌的保險業淨值、外國制度及我國壽險業淨值比情形,於2019年12月4日修正發布「保險業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首次將「淨值比率」納入保險業資本等級之監理指標,並自2020年4月1日施行。

    以資本適足率(RBC)來說,壽險公司的資本適足水準由風險高低來決定,如果投資愈多高風險資產,或銷售更多高風險保單,RBC的資本要求就比較高。但RBC缺點在於計算複雜,以及對短期突發經濟情勢變化的敏感度較低。

    此外,就目前各家壽險的最新淨值比及RBC之比較分析,保險局表示,去年六月底RBC大致分布在190%~1300%之間,整體平均為325%;淨值比分布在1.64%~26.86%之間,整體平均為4.25%。

    去年上半年 RBC與淨值比 雙雙下滑
    相較於前年12月底的數據,壽險業整體平均之RBC為335%,淨值比為9.05%,兩者均呈現下降趨勢。

    對此,保險局說明,因為去年上半年因俄烏戰爭所致通貨膨脹及美國聯準會(Fed)升息造成金融市場之波動劇烈所致,而淨值比率可更直接、明確表達各公司受金融波動的影響程度。